查看原文
其他

李瑞《唐宋都城空间形态研究》出版(附:吴宏岐序/前言)

编委会 中古史研究 2022-07-05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0-7
页数:272
定价:56.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564942144
作者简介:     

李瑞,河南省宛城区人,教授,博士研究生。1987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地理系,1999年6月毕业于西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人文地理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现任南阳师范学院环境与旅游学院院长,南阳师范学院第五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曾获河南省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南阳市科学技术带头人,南阳师范学院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为地理科学省级重点专业、地理科学校级重点专业建设、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负责人。

内容简介:     

本书以古城西安的都城空间形态为研究切入点,研究分析了唐宋时期我国都城的地理空间分布,各功能区的作用,相互之间的关系,城池扩展的制约因素和有利因素。概括了唐宋时期都城建筑的优缺点,为今人在城市建设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目次序言前言第一章 中国古代都城空间形态系统分析第一节 古代都城的基本特征一、都城的起源及其特点二、都城的发展阶段第二节 都城空间形态与形制一、城市空间形态二、都城空间形态与形制三、都城空间形态系统第三节 都城空间形态要素系统分析一、空间形态要素及其构成二、要素之间的转化、强化和呼应三、形态要素的空间功能和价值理念第二章 唐宋都城城郭空间形态第一节 唐长安城郭空间形态一、不完整的三套重城与方形平面形制二、严格中轴对称与棋盘型格局三、互不相参的政治、经济功能空间第二节 北宋东京城郭空间形态一、三重嵌套的城郭空间结构与菱形平面形态二、中轴对称与政治功能空间三、自由灵活的城门布局形态四、开放的街巷与复合功能空间第三节 唐宋都城道路网络空间形态一、缜密宽阔与功能错位二、自由随机与多功能载体第四节 唐宋都城河渠桥梁空间形态一、河渠的作用及桥梁的困感二、河渠漕运及桥梁节点空间景观第五节 唐宋都城中轴线空间形态一、中轴线价值理念二、长安城——中轴线强大的空间统驭能力三、宋东京——发达的经济轴线第六节 小结一、三套重城结构逐渐完善二、平面形态由严格规整到相对灵活自由三、从封闭坊市到开放街市的空间景观第三章(上)唐长安城商业空间形态第一节 商业空间形态的概念一、商业空间的概念二、商业空间基本类型第二节 封闭性的堡垒:唐长安前期商业空间形态一、市、坊的基本形态与管理制度二、继承与发展坊市制的时代背景三、封闭、对称的双核心结构第三节 从极致到松动:唐长安中后期商业空间艰难扩展一、侵街造舍与“一核、一区”结构二、夜市、城门口商业点三、都城与地方城市商业空间形态相互响应第四节 唐长安坊里形态性质的再讨论第五节 小结第三章(下)宋东京城商业空间形态第一节 东京坊市的崩溃和街市的诞生一、沿河近桥新“行”“市”二、街巷结构与街市第二节 东京商业业态与商业区一、五彩缤纷的商业业态二、节点商业空间的分布三、东京商业经济功能分区四、城关经济功能加强第三节 东京商业空间结构一、商业点与商业街二、商业中心不平衡三、商业空间向城垣外拓展四、商业中心圈层结构与多层次结构体系第四节 东京商业空间形态影响因素分析一、 商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二、人口规模及漕运三、奢侈的城市社会生活方式四、都城规划布局第五节 小结第四章 唐宋都城公共休闲娱乐空间形态第一节 公共休闲娱乐与公共休闲娱乐空间第二节 长安公共休闲娱乐文化及其发展因素一、公共休闲娱乐文化二、发展因素第三节 长安公共休闲娱乐空间形态一、娱乐空间要素组成及分布二、娱乐空间依附性和功能伴生性第四节 东京公共休闲娱乐文化及其发展因素一、休闲娱乐文化二、发展因素第五节 北宋东京娱乐空间形态一、娱乐空间要素组成及分布二、娱乐空间的多样化和功能多元化三、娱乐空间地域类型与地域结构第六节 唐宋都城公共休闲娱乐空间的演变二、公共娱乐空间与都城空间形态的关系三、都城娱乐文化及空间研究的意义第五章 唐宋都城园林绿地空间形态第一节 园林绿地的组成和景观特征一、长安园林绿地的组成和景观特征二、东京园林绿地的组成和景观特征第二节 园林池沼的数量及分布一、长安城园林池沼的数量及分布二、东京园林池沼的数量及分布第三节 园林绿地的空间形态特征一、园林绿地的分布特点二、块—带状结构与环—带状结构第四节 园林绿地的功能一、景观生态功能二、文化娱乐功能三、政治经济功能第五节 小结一、研究的主要内容二、研究的意义第六章 唐宋都城立体空间形态第一节 都城立体空间形态的基本问题一、两类基本要素:地形与建筑物二、立体空间形态的意义三、立体空间扩展因素:两个动力、一个条件第二节 政治功能的表达:唐长安立体空间形态一、立体空间形态的地理基础二、地形与建筑物的完美结合三、立体空间形态特点及意蕴第三节 经济空间的扩展:北宋东京立体空间形态一、宫殿宗教建筑及其分布二、商用、民用高层建筑及其分布三、豪华酒楼:时代精神的物化第四节 小结第七章 唐宋都城空间形态演变及动力机制分析第一节 唐宋都城空间形态演变特点与规律一、特点:由相对封闭到相对开放二、规律:螺旋式、非均质性和多维度性第二节 都城空间形态演变因素分析一、城市发展的历史继承性二、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三、环境行为心理因素四、经济因素第三节 都城空间形态演变动力机制一、都城功能系统二、演变动力:功能—形态的互动适应第四节 小结结语序言/吴宏岐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现代城市地理学发展很快,在城市—区域研究、城市规划研究、城市化研究、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城市体系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等诸多研究领域均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其中城市空间形态研究近年来尤其为现代城市地理学界所关注,已有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古都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史尤其是都城史研究已逐渐引起人们普遍重视,也涌现了一大批相关成果,但从总体上看,学术界对历史时期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问题关注不够,理论方法研究与实证研究均有待进一步加强。李瑞博士的《唐宋都城空间形态研究》一书在这个领域作了诸多开拓性的工作,弥补了历史城市地理与中国古都学研究中一项空白,值得给予充肯定。在我看来,本书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古代都城空间形态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探索。中国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有相当长的历史,但直到20世纪下半叶以来才真正实现了由传统沿革地理学向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转变,而促成这一转变的原因正是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的引入。近二十年来,历史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的长足发展都与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息息相关。对于历史城市地理学而言,如何通过这种创新以促进这门学科的进步,是摆在学者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本书首先对古代都城空间形态的概念进行了全新的界定,相应确定了研究内涵,认为古代都城空间形态研究不仅包括城垣内部和城垣外部形态,也包括都城的立体空间形态,都城完整的空间形态结构是城垣内外三维空间形态的统一体。所以,作者不仅把研究的视野放在都城城垣内平面形制的变化上,同时关注都城整体空间形态结构的演变及都城的空间形态要素和都城景观之间的生成关系,这是过去研究中所忽略的。历史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既要借鉴现代城市地理学中对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又不能简单地以现代城市空间形态理论硬套历史城市。鉴于古今城市在空间形态要素构成中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别,在分析古代都城空间形态时,作者引入人本主义、行为心理和空间要素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古代都城的空间要素特征,把都城空间形态抽象为几类要素,即边界、区域、路径、节点、标志物,并根据古代都城的特点确定了其各自相应的研究内涵,从而初步建立了古代都城空间形态要素体系,并且通过相关空间形态要素的对比分析,来研究古代都城空间形态演化的总体特征。这一研究思路有可取之处,研究方法也颇具创新性,值得肯定和借鉴。

其次是唐宋都城空间形态特征的比较研究。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城市建设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城市在规划布局建设上有许多突出的特点和重要的改进,隋唐长安城与宋东京(汴梁)城作为这一时期的都城,城市建设布局规划特点和所取得的成就对全国乃至周边国家的城市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两座都城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具非同一般的地位,从而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于隋唐长安城与宋东京(汴粱)城而言,无论是专题性研究还是综合性研究均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也有不少学者因致力于此多有创获发明而饮誉学林。但也应当承认,目前人们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尚存在一些较大的分歧或认识模糊之处,如唐宋之际是否出现了城市革命?城市革命在都城形态上究竟是如何体现的?都城形态各要素之间是如何互动的?唐宋城市形态演变的规律与机制究竟是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如果仅是孤立地研究单一都城或某些都城的单一要素显示是不够的,需要作纵向对比和多要素系统分析。本书作者认为城市空间形态包括物质空间形态和社会空间形态两个方面,物质空间形态是社会要素的载体,对社会空间形态的特点具有制约作用;社会空间形态又对物质空间形态产生重要影响,物质形态是社会形态的物化和映像。正是由于社会空间形态的变化改变了物质空间形态,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城市空间形态结构。所以,作者首先研究了唐宋都城物质空间形态要素如城郭、道路、河渠特征及演变状况,在此基础上关注社会空间形态要素如商业空间活动、娱乐活动等的特点及变化特征,在对社会形态要素研究时以这些社会活动的空间场所演变为着力点,透过社会活动空间场所的变化来分析都城物质空间形态的演变,进而探索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两者的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关系。通过对比研究,作者得出了不少新颖的见解,如提出唐长安城郭空间形态的特征是不完整的三套重城与方形平面形制、严格中轴对称与棋盘型格局、互不相参的政治、经济功能空间,而宋东京城是三重嵌套的城郭空间结构与菱形平面形态、中轴对称与自由灵活的城门布局形态并存、开放的街巷与复合功能空间;唐中后期长安城商业空间出现了从极致到松动的局面,而宋东京城的商业空间也有一个重组与生长的过程;唐长安城娱乐空间具有依附性和功能伴生性,而宋东京城娱乐空间则呈现出多样化和功能多元化并相应出现更为明显的娱乐空间地域类型与地域结构;尽管唐宋都城都存在立体空间问题,但唐长安城的立体空间主要是政治功能的表达,而宋东京城的立体空间则反映的是经济空间的扩展。这些结论均持之有据,多为前人未曾深刻阐明之新见,对于理解唐宋都城空间形态的异同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一些重大问题应有不小的启迪。

再次是古代都城空间形态演变动力机制的分析。在运用多重视角先后讨论了唐宋都城的城郭空间形态、商业空间形态、公共休闲娱乐空间形态、立体空间形态和生态空间形态之后,本书专辟一章重点分析了唐宋都城空间形态演变动力机制问题,认为都城空间形态各要素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共同构成了唐宋都城整体空间形态的特征。作者深刻地指出,都城形态的演替是一个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在运动方式上存在着时间上的螺旋式发展、在区域上表现为非均质性、在方向上呈现出多维度性等特征,这种矛盾运动在裂变与整合、平步和登高两个方向上构成了都城进步的阶梯;我国古代都城的功能系统是一个不断叠加的过程,都城形态演变的内在机制,从其本质上来说是其形态不断地调整适应功能变化要求的演变过程,唐宋都城空间形态的演变,实际上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城市)由政治功能为主导向经济功能为主导转化的反映,也是城市社会变革的物质体现,形态变化中最核心的因素是坊市制的崩溃和街市的形成,它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空间总体形态和结构方式,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伴随着功能与形态之间的矛盾运动,通过“内部结构重组”、“外围地域扩展”和立体形态拓展,重新建立新的形态——功能适应性关系,形成了宋东京街巷制的都城新形态,也开启了封建社会后期城市街市形态的序幕。这些真知灼见,不仅揭示了唐宋都城空间形态演变的机制与规律,而且对当前历史文化名城尤其是古都类城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为一名地理学出身的学者,作者用功甚勤,并有创新意识,在借鉴与运用现代地理学尤其是城市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探讨中国古代都城空间形态演变方面,确实获得了诸多富有创见性的成果,但不可否认,本书从总体上来看属于中观层次的研究,故而在微观研究方面也存在一些美中不足之处,例如对于新近有人提出唐长安城不是一座具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而是近百个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布局严整的、高度组织的小城镇群的观点,作者通过缜密分析,指出唐长安城内形态上封闭、性质上均质的坊里实际上类似于今天的社区,应当说更为科学合理一些,但是隋唐长安城的社区明显有不同的类型,有些性质比较单一,如东市、西市,有些则较为复杂一些,如平康坊,其空间形态特征也是有所不同的,很值得进行个案性质的微观研究分析,期望作者今后在这方面有所致力,对于唐宋都城形态的研究更上一个台阶。


吴宏岐

2018年8月于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前言

本书针对我国古代都城空间形态研究中存在的形态与形制概念混同、各专题要素在都城地域空间整合性研究相对薄弱的现状,选择在在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唐长安和北宋东京两座都城,以空间形态的“要素与关系”研究作为切入点,引入现代城市地理学中关于形态分析的理论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多实证研究。通过对两个都城空间形态要素的比较分析,揭示唐宋都城空间形态演化的特点、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唐宋之际,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次大变革时期,通过对唐宋都城空间形态变特征的考查,还可以明晰唐宋之际社会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结构等诸多多领城变革的轨迹。因此,本研究对架构历史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框架及基础理论作了初步的探讨,并试图通过本研究为古都城市的规划建设、文脉的保护和传承、古都城市的旅游开发等提供借鉴。

通过研究,本书提出以下基本结论。

(1)古代都域空间形态是由形态要素的结构(形态要素的空间关系)、形状(城市内、外部的空间轮廓)及其相互关系(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功能组织)所组成的一个多维空间系统。古代都域空间形态研究应包括都城核心区形态、城垣外衍生区城形态和立体空间形态。

(2)由唐到宋都城的城郭空间形态由规矩方正向灵活自由演变,但都城政治核心区的形态结构及价值理念未变,这是都城的政治功能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都城商业经济的繁荣,都城经济活动区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唐长安早期封闭的坊市制达到极致,到中后期逐渐松动,商业空间形态由早期的“对称双核心”结构演变为中后期的“一核、一区”结构。进人北宋,封闭的坊市制崩溃,诞生了新的街市制。与唐长安相比,宋东京商业空间形态结构复杂,以都城中心区为核心,商业中心分布表现为不规则的向心环—带状,并形成了 商业空间等级层次结构体系。唐长安公共休闲娱乐空间不发育,大多数娱乐空间都与其他功能空间相兼容,表现出娱乐空间要素相对简单、地域分布向心集中、休闲娱乐空间复合功能薄弱等特点。与唐长安相比,宋东京公共休闲娱乐空间不断扩展,出现了面向市民的专设娱乐空间——勾栏瓦子,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公共性加强,娱乐空间向内容多样化、功能多元化方向发展。唐长安是建筑物与地形巧妙配置构筑城市立体空间形态的典范,唐长安的立体空间形态都城政治功能的表达;宋东京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高大豪华的酒楼在城市立体空间形态要素构成中占据突出地位,东京的立体空间形态彰显了都城经济功能的扩张。唐宋都城都非常重视园林绿地建设,本书在对都城城内和郊外园林绿地数量及分布考证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唐长安园林绿地“块—带状”结构 、北宋东京“环—带状”结构的结论,并指出北宋东京城关外的园林别墅区与都城存在着密切的功能联系,是都城整体空间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

(3)通过对唐宋都城空间形态特点及其演变的分析,本书认为在坊市制的约束下,都城空间形态无不表现出封闭性的特征,唐长安是政治性格的都城,其空间形态特征是政治功能主导的结果;宋东京打破了坊市制,通过“内部结构重组”“外围地城扩展”和“立体空间拓展”,形成了开放式街市制的新形态,宋东京是市民性格的都城,其空间形态特征是经济功能主导的结果。唐宋都城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核心特征是坊市制的崩溃和街市制的诞生,它引起了都城物质与社会结构的整体嬗变,所有形态的变化无不在它的承托之下。因此,宋东京空间形形态与唐长安相比,表现出相对开放性。这种特征也开启了封建社会后期城市街市形态的序幕,并孕育了某些近代化城市的萌芽。

(4)影响都城空间形态变化的因素很多,但经常性的、决定性的核心因素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都城空间形态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功能要素不断增加而导致形态适应性改变的过程。根据我国古代都城功能体系的变化,本书认为都城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实质上是功能—形态从适应→不适应→重新适应→再次不适应的曲折发展过程,其规律表现为时间上的螺旋式发展、区域上的非均质性和方向上的多维度性,功能—形态相互适应是都城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机制。

全书共七章,第四章、第五章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刘建中副教授所著,其余为南阳师范学院李瑞教授所著。

(感谢胡沙政先生。内容如有出入者,以实物为准,转载注明出处)

陈涛、宁欣《如何认识唐宋城市社会变革》出版(附前言)

宁欣《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反思:以唐宋都城为中心》出版(附引言)

宁欣《山树与臣绢:唐代城市商人与商业》出版(附引言)

宁欣《城市社会与流动人口:以唐朝为中心的考察》出版

刘淑芬《六朝的城市与社会》(增订本)出版(附增订后记)

张学锋编:《“都城圈”与“都城圈社会”研究文集:以六朝建康为中心》出版(附前言)

吴宏岐《历史城市地理与社会地理研究》出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